1.紅外成像(Infrared)
紅外熱敏成像是利用腫瘤組織細胞生長繁殖快,新陳代謝活動高于正常組織細胞,因此在紅外熱敏圖上表現為局部溫度高于周圍組織的原理進行工作的。但在臨床實踐中,根據統(tǒng)計學資料顯示,其早期診斷符合率低于30%,特別對于小腫瘤(<1cm)的檢出率更低,且假陽性相反較高。同時,其圖像尚不能作為診斷依據。也就是說,對早期乳腺腫瘤的診斷,沒有明顯的實用價值。在歐、美國家極少將其做為一種診斷工具,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2. 超聲波(Ultrasound)
利用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的不同密度差所形成的回波成像,是超聲波在診斷上的工作原理。近年來,隨著科技發(fā)展,超聲波圖像的分辨率得到很大提高。特別是在囊性,液性,實性占位的鑒別上,有其獨到之處。但在區(qū)分良、惡性腫瘤以及對致密乳房顯像時,常顯得無能為力。對成簇的沙粒樣鈣化可顯示,但對散在的沙粒樣鈣化則顯示不佳。在直徑<1cm的病灶時,檢出率偏低。因此,尚不能作為乳腺病的診斷工具。而一臺好的(分辨率達到診斷要求)超聲診斷儀,價格高于一臺乳腺X射線機。
3. CT(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一種計算機化的X射線斷層技術。它一是利用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的不同密度,形成圖像; 二是在造影劑增強后,利用腫瘤組織豐富的血供,形成類似腫瘤染色的增強影像,從而更清楚地顯示病灶。但昂貴的設備成本和檢查費,額外的造影劑費用,常使醫(yī)院及病人望而卻步。對致密型乳房病變檢出率高于乳腺X射線機,但同時其X射線放射劑量高于乳腺X射線機。以上諸因素,注定其不能作為一種常規(guī)的乳腺檢查手段。
4.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由于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的不同密度,進而具有不同水含量,也就是具有不同的氫離子密度,利用磁場激發(fā)氫離子共振,形成不同氫離子濃度分布的共振圖形,這就是MRI的成像原理。但在乳腺方面的應用,仍處于實驗、探索階段,目前尚未進入臨床實用。無法顯示具有特殊診斷價值的沙粒樣鈣化,是其致命弱點。同時,造價及費用也決定其不能成為常規(guī)檢查方式。
5. 乳腺X射線攝影(Mammography)
繼60年代首創(chuàng)鉬靶X射線裝置后,乳腺X射線診斷迅速發(fā)展,機器性能逐步提高,選擇性地利用高能量的適合軟組織的特征X射線譜,分辨率<0.1mm,配用單面細顆粒乳腺專用X射線膠片,單層增感屏,非金屬暗盒組合系統(tǒng),每次檢查所接受的放射劑量由原來的0.07~0.12Gy(7~12rad)下降到<0.3rad,基本消除了放射致癌的危險,診斷符合率高達80~90%,臨床觸不到腫塊,無任何自覺癥狀的早期乳癌常被X射線普查發(fā)現,在目前眾多的檢查手段中,病變的檢出率和符合率均居領先地位,是乳癌普查不可缺少的最佳檢測手段。
乳腺X射線攝影(俗稱鉬靶機),是使X射線穿透乳房,利用乳房中不同組織結構對X射線的吸收率不同,從而在膠片上留下具有不同層次的影像。這項檢查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影像分辨率及精確度高,操作簡便,設備造價及檢查費用均可接受,診斷符合率高達90%以上。膠片可作為診斷依據。
以上諸多因素決定了乳腺X射線攝影在診斷乳腺疾病方面的優(yōu)勢。由此,我們可以引出一個共識,即X射線影像是乳腺疾病最有效的檢查手段。